该剧以中宣部授予“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。崇山峻岭包围着的贵州团结村,几十年缺水困扰着乡亲,村支书黄大发为了改变现状,改变全村的命运,决心引水挖渠,但却遭到几乎全村人的反对,20世纪60年代修渠失败的历史烙印使百姓对重新修渠失去了信心。但黄大发没有放弃,他不忘初心,坚定信念,经历艰难困苦,带领乡亲们重向悬崖发起挑战。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、地跨3个村的“生命渠”,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彻底改变命运的故事,抒写了在精准扶贫中的一曲时代壮歌,彰显了脱贫攻坚战中高昂的信念精神、人民精神和时代精神。
黔剧
黔剧,贵州地方戏曲剧种,曾名文琴戏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黔剧是在贵州说唱曲种“贵州扬琴”的基础上,吸收“贵州梆子(亦称“本地戏”)”等姊妹艺术的养分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,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。1958年,中共贵州省委以贵州的简称“黔”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,使黔剧成为贵州地方剧种的代表,并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。1960年8月31日,在贵州省黔剧演出团的基础上,正式成立贵州省黔剧团。
自黔剧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及更名改院后,省黔剧院更加重视保护、传承、发展黔剧文化艺术,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黔剧剧目和文艺节目,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和欢迎。